.

头条局灶性脉络膜凹陷

摘要

综述目的局灶性脉络膜凹陷(focalchoroidalexcavation,FCE)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后极部脉络膜结构异常,发病原因不清,病变预后差异较大。

综述方法对近期与FCE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,总结FCE的研究进展。

最新进展FCE可维持多年不变、视力保持正常,也可以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(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,CNV)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(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,CSC),还可并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(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,PCV)。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,OCT)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(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,FFA)检查、吲哚菁绿血管造影(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,ICGA)检查、多焦视网膜电流图(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,mfERG)等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,现今对FCE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

总结FCE可引起黄斑部疾病,这可能与脉络膜的循环以及Bruch膜的塌陷有关,需要注意。

引言

局灶性脉络膜凹陷(focalchoroidalexcavation,FCE)是一种以黄斑部边界模糊的微黄色改变为特征的特发性局灶性病变,年Jampol等[1]首次报告一例无明显症状的老年女性患者,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,OCT)发现FCE,其相应区域视网膜结构未见异常。尽管病因不明,多数学者认为FCE是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先天性/获得性脉络膜炎症所致,多为单发并且不会影响患者视力。然而,随着OCT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种脉络膜结构异常不仅单独存在,也可合并其他视网膜脉络膜病变,并且可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(FFA)、吲哚菁绿血管造影(ICGA)、多焦视网膜电流图(mfERG)等方法来阐述FCE合并其他黄斑病变发生的可能机制。本研究对FCE以及FCE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(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,CNV),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(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,PCV),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(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,CSC)的临床特征、治疗等进行综述。

FCE的临床特征

人口统计学资料

目前,据报告,FCE患者年龄最小为21岁,最高为86岁,以40~60岁多见;FCE无明显性别差异,患者视力由指数至1.2不等,多为中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[-3~-9屈光度(D)],无明显种族差异,无论在病例报告或其他类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中,均有亚裔患者[2-6]。

OCT检查特征

所有相关报告均显示,FCE发生于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区。根据OCT检查,FCE从形态学上分为帖附型(锥形)、非帖附型(碗状)和混合型。帖附型FCE是指从视网膜外层至外界膜的帖附性凹陷,OCT图像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感光细胞外节末端(OStips)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(retinalpigmentepithelium,RPE)无分离,神经细胞外核层增厚,感光细胞内节/外节(IS/OS)条带完整(见图1A);非帖附型指视网膜神经上皮OStips与RPE分离,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下局部低反射区域,常伴有IS/OS及RPE高反射条带断裂(见图1B)。混合型指视网膜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凹陷,并且包括帖附型和非帖附型[3]。

Margolis等[3]认为,FCE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后段异常,起初由于视网膜弹性,视网膜感光细胞附着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,二者共同向后凹陷,随着时间推移,外层视网膜受到的压力增加,视网膜感光细胞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分离,从而由帖附型脉络膜凹陷进一步发展为非帖附型脉络膜凹陷。

关于FCE患者脉络膜的厚度,在所有报告的病例中,无一例患者FCE病灶区域可透见巩膜;Shinojima等[7]采用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(enhanceddepthimaging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,EDI-OCT)分析了26例FCE后,发现脉络膜萎缩出现在非帖附型和混合型FCE中较帖附型FCE多。Margolis等[3]通过OCT发现FCE患眼脉络膜厚度大约为μm(~μm),较高度近视(-6D)人群的脉络膜平均厚度大,由于脉络膜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变薄[8],因此推测FCE的范围及深度可能会随时间扩大,进而引起相应区域视网膜缺血、萎缩,导致视力下降;然而,Obata等[5]分析17例FCE患眼,发现平均脉络膜厚度为μm(~μm),与正常人群无差异,而且FCE的直径与深度与患者年龄不相关。同样,Lee等[9]发现,脉络膜凹陷患者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接近正常值,仅在CSC患者中发现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加,且CSC患者的中心凹下脉络厚度增加这一点早已为眼科医学研究者所熟识[10-12]。因此脉络膜增厚能否作为FCE的特征仍需要进一步研究。

荧光造影检查特征

FCE在FFA检查中无异常荧光或呈现无荧光素渗漏的局部高荧光,在ICGA检查中无异常荧光或点、片状高荧光,部分伴有病变区域脉络膜静脉扩张[5]。Wakabayashi等[2]根据OCT以及荧光造影检查对帖附型和非帖附型FCE进行了总结(见表)。

mfERG以及微视野检查特征

Abe等[13]报告,一例非帖附型FCE患者经mfERG被发现2个偏心环的波幅的微小变化。Wakabayashi等[2]报告,在2例帖附型FCE患者中mfERG未见明显变化。Kobayashi等[14]报告,一例患者存在两只帖附型FCE的患眼,mfERG表现为P1振幅降低,中心凹微视野敏感度下降。mfERG表现能否作为脉络凹陷的临床特征仍存在争议。

FCE相关性疾病

FCE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

年Margolis等[3]回顾性分析了13例FCE患者,其中2例继发CNV,提出可能是脉络膜凹陷影响RPE和脉络膜的结构,进而造成脉络膜局部缺血,最终导致CNV的产生。有研究报告了12例平均年龄(46.8±13.4)岁(26~60岁)的FCE患者(15只患眼),包括帖附型FCE和非帖附型FCE,无论是中心凹还是旁中心凹FCE均合并典型CNV,其中3例是在随访过程发生的,分析其原因,不仅由于RPE及脉络膜结构改变,Bruch膜破坏,而且与病变部位缺血有关[15]。对于FCE合并CNV,给予单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药物后治疗效果较好,15只患眼中仅有2只需要抗VEGF药物重复治疗,所有患眼治疗后视力均提高,病灶萎缩,并且非帖附型FCE在治疗后转变为帖附型FCE(见图2)。

FCE合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

Say等[16]报告了一例帖附型FCE合并PCV患者,FFA示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,相应区域ICGA示息肉状和管状脉络膜血管扩张,FCE病灶区域脉络膜低荧光,脉络膜血管变少,推测FCE可能与脉络膜完整性的缺失和脉络膜血管缺少导致的低灌注有关。

Kobayashi等[14]报告一例关于非帖附型脉络膜凹陷合并PCV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(PED)的患者,通过常规眼科检查发现患者眼压、视敏度、视野都在正常范围,通过眼底检查发现左眼黄斑部浆液性脱离、软玻璃疣、渗出及桔红色隆起病灶;使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SD-OCT)检查发现2处病变,一处是PED伴FCE,另一处为孤立的FCE并且可以清晰见到感光细胞IS/OS和外界膜。在FFA检查中PED处表现为窗样缺损,ICGA中表现为典型PCV。研究者排除缺血改变后认为,PCV和CNV不仅由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,也可能是由FCE引起的Burch膜塌陷导致。采取每月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,第3个月注射后PED消失,考虑这种转归可能与FCE无关而与PCV对抗VEGF药物反应有关。

FCE合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

多个关于CSC的回顾性研究均发现该病伴发FCE,且FCE病灶均位于CSC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区域。研究者分别从屈光度、脉络膜厚度及视网膜脉络膜造影特点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关系。

(此处内容略,具体请见全文)

总结

FCE是一种黄斑区的脉络膜局灶性病变,可能是先天发育异常,也可能是后天因素所导。FCE可合并CNV、PCV、CSC,并有报告发现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FCE[17],并且在EB病毒感染患者中也发现了FCE[18]。FCE可改变RPE和脉络膜结构、影响脉络膜循环和Burch破裂等,可能与其他黄斑区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。因现阶段大部分相关研究为样本量小,随访时间短的回顾性研究,故FCE具体病因尚不明确。

本医院吴培培石德鹏徐海峰,本文已发表在《眼科学大查房》上。

(《眼科学大查房》原创作品,未经书面授权,其他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
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ianghaowang.net/xgyy/3332.html